打完匹克球手肘酸?用這10個方法,徹底遠離「匹克球肘」
打完匹克球手肘酸?用這10個方法,徹底遠離「匹克球肘」
是否曾在匹克球激戰後,感到肘部緊繃酸痛,甚至隔天連拿水杯都吃力?這很可能就是俗稱的「匹克球肘」(或網球肘)在作祟。
雖非重大傷病,卻會中斷你的球場樂趣。作為專業教練,我將從技術、裝備到恢復,全方位解析預防關鍵。以下10大實證技巧,幫你徹底擺脫肘痛困擾。
一、修正揮拍機制:解放肘部負擔
肘關節不該是主要動力源!常見錯誤是反手擊球時用手腕或肘部猛力甩動。正確應以肩部旋轉帶動核心發力,擊球點保持在身體前側,讓力量自然傳導至球拍。
二、精簡後擺幅度:拒絕過度延伸
過大的後擺動作易錯失最佳擊球點,並增加肘部肌腱負荷。採用緊湊後擺能提升出拍速度與精準度,同時降低30%以上肘部壓力。
三、掌握握拍鬆緊:釋放前臂壓力
緊握球拍是初學者通病。建議採用「輕握雞蛋」力度(約4/10力度),以指腹控拍而非掌心施壓。實測顯示這能減少40%前臂肌肉張力。
四、動態熱身策略:預熱關鍵肌群
冷啟動最傷肌腱!開打前進行5分鐘「肩腕聯動熱身」:
1. 持拍畫∞字活動手腕
2. 持拍繞肩畫大圓圈
3. 模擬正反手揮拍30秒
五、肌力平衡訓練:強化支撐系統
肘傷常源於肌力失衡。每週2次專項訓練:
• 手腕屈伸:持啞鈴做掌心向上/下抬舉
• 旋前肌訓練:握彈力帶做前臂旋轉
• 握力器擠壓:每日3組,每組15次
六、步法優先原則:減少勉強擊球
70%肘傷源自站位不當!切記「先動腳再動手」,當腳部到位時,手臂只需自然揮動。強行伸臂撈球會使肘部承受2倍以上衝擊力。
七、智能訓練週期:給肌腱修復期
連續高強度比賽是慢性傷害主因。採用「間歇訓練法」:激烈對戰後安排1-2天輕量練習,若肘部持續酸脹48小時以上,應立即停訓並冰敷。
八、科學裝備選擇:從源頭減負
球拍選擇三關鍵:
1. 重量:7.5-8.2盎司為黃金區間
2. 握柄尺寸:無名指尖觸到掌心為準
3. 減震握把布:降低30%震動傳導
九、高效恢復程序:賽後黃金30分
打完別急著走!進階恢復流程:
1. 溫熱敷:促進血液循環
2. 前臂伸展:每側維持30秒
3. 筋膜放鬆:用按摩球滾壓前臂肌群
4. 冷水療:急性酸痛時冰敷10分鐘
十、疼痛警訊解讀:及時應對策略
肘部發出三大警報應立即處理:
• 刺痛感:暫停訓練並冰敷
• 晨起僵硬:加強伸展與熱敷
• 持續酸痛超72小時:尋求物理治療
切勿用止痛藥掩蓋問題!
匹策結語:匹克球是終身運動,關鍵在「可持續性」。調整發力模式+科學訓練週期+聆聽身體訊號,不僅能遠離肘傷,更將提升控球精準度。保護肘部就是延長你的運動生命!
用一杯咖啡的力量,延續文字的旅程
每一篇文章的背後,是無數小時的打磨與熱愛。為保持獨立創作,我選擇對所有內容永久免費開放——但您的支持,能讓我走得更遠。
▸ 無論5元、20元或一杯咖啡的金額,都是對創作生命的延續。
▸ 每一份心意,都會轉化為更優質的內容回饋於您。
🌱 點擊支持我的創作
感謝您成為這段旅程的光。
留言
發佈留言